另一个现象是,国内市场往往比较容易陷入无序的低水平价格血拼,导致企业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兴安县一名曾参与讨论过这一决定的领导,向记者证实了该决定的存在。原来的路灯都可以使用,换下来以后怎么办?记者问。
2011年7月,桂林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千亿元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决定》,其中对光伏产业的多条支持政策,均超乎寻常,例如:凡在我市投资的各类太阳能光伏企业在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后,其5年内实现并上缴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由受益财政奖励企业用于扩大投资和研发。兴安县国土局给出的答复提出:土地范围界限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原土地部门颁发的962.2亩土地使用证也无问题,至于多出的588亩,属于石山,而石山属于矿山,属国家所有,不再给与补偿。这些数据上的不统一,在雇人表演上班说法遭官方否定后,被视为当地伪造光伏产业虚假繁荣的又一个证据。《法制日报》记者走访得知,兴安县兴安镇内至少有两个村庄因光伏产业征地而正在向上反映情况。规划图显示,收回冠山村土地为1500亩,仅冠山村处新征土地就为1148.05亩。
但冠山村村民感到诧异的是,兴安县政府收回的土地面积不是543亩,而是1555.3907亩。应该向县政府或县人大核实。由于在人工成本、产业集群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中国组件产品在世界市场拥有着非常大的性价、规模优势。
依赖于最早大面积开放的欧洲光伏市场,欧洲逆变器品牌大都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并且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现在欧洲逆变器大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时我们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出手对国内企业进行一些保护?抛开组件企业,从本次并购中的逆变器角度思考。欧洲组件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欧洲政府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对中国组件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从节能减排层面看,国内扩大光伏发电装机量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从光伏组件产业层面来讲,突然爆发的中国市场则是名副其实的救市市场。
其次,本地市场较小或者萎缩,要发展必须依赖海外市场或开拓新市场。凭借着本地优势和近乎垄断的市场优势,在与其他品牌竞争时这些来自欧洲的大品牌显得愈发强势。
中国政府支持的国内市场, 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市场的形式帮助一下面临困境的组件企业,而另一方面也是为生存在列强品牌夹缝中的中国本土逆变器品牌加油鼓劲中国逆变器在与欧美企业竞争时仍处在劣势,即使目前占据国内市场第一且已上市的中国逆变器一哥阳光电源在面对SMA、POWERONE这样的国际巨头时也犹如蚂蚁追大象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欧洲逆变器与中国组件的境遇类似现在的欧洲逆变器与中国组件的境遇类似,由于技术水平差距不大,国际公司占市场主体。而欧洲的通用做法是,逆变器在欧洲如果本地生产就政府就更多补助,如果是本地企业,政府就更多支持。
当欧洲的企业准备进入我们宝贵的救市市场时,我们的政府在哪里?是不是也应该站出来主持一下公道?中国光伏救市市场2012年,尽管全球光伏安装量仍在增长,但供需严重失衡,中国光伏企业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当SMA试图通过吞并中国企业进军中国的救市市场时,我不禁反思我们是否允许来自欧美的品牌分得一杯羹?相信这也是更多行业人士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这种境遇下,中国组件企业受到了来自欧美国家双反政策的不公正待遇,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经营困难。凭借着本地优势和近乎垄断的市场优势,在与其他品牌竞争时这些来自欧洲的大品牌显得愈发强势。
现在欧洲逆变器大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时我们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出手对国内企业进行一些保护?抛开组件企业,从本次并购中的逆变器角度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地方保护。
从一个行业人士的角度思考,对SMA来讲本次并购事件是一次主动的进攻行为,同时更是一场被动的防守行为。正如欧洲品牌依托庞大的欧洲市场成长壮大一样,中国的市场的开启对中国逆变器品牌来讲也有非常的意义。
福之祸所依,正是这些明显的竞争优势让欧美国家起了杀心,欧美的双反让中国组件企业顿时哀声遍野。2013年多数停产的多晶硅企业将会被淘汰,行业回暖要到2014年。当我们的企业强大时欧美开始了双反,而当我们应对双反开启国内市场时欧美品牌又想在这大块市场中分得利润。国内市场开启之前,中国的组件绝大部分依赖于出口欧洲、美国市场。欧洲组件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欧洲政府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对中国组件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而面对相同境遇,SMA做的便是通过并购中国企业,来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价格),同时进驻中国已经爆发的大市场。
这给中国组件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作为一个光伏的行业人士,我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依赖于最早大面积开放的欧洲光伏市场,欧洲逆变器品牌大都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并且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其次,本地市场较小或者萎缩,要发展必须依赖海外市场或开拓新市场。
而现在的欧洲逆变器品牌同样面临着本地(欧洲)市场大幅萎缩的困境。前三季度,太阳能电池组件产值同比将大幅下降,多晶硅产业进一步恶化,产量出现负增长(见图1),停产企业数量近90%,目前仅有江苏中能、亚洲硅业和黄河上游等几家企业在继续生产,但产能利用率仅约50%。
这种形势下,欧洲逆变器品牌与中国组件企业便出现了相似点依赖海外市场或必须开拓新市场。从节能减排层面看,国内扩大光伏发电装机量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从光伏组件产业层面来讲,突然爆发的中国市场则是名副其实的救市市场。由于在人工成本、产业集群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中国组件产品在世界市场拥有着非常大的性价、规模优势。近日,国际逆变器巨头SMA签约收购江苏兆伏爱索72.5%的股权,通过吞并中国企业的方式挺进中国市场。
首先,面临竞争时存在非常大的优势。现在的欧洲逆变器品牌与中国组件企业第二个相同点便是本地市场。
因为,现在以SMA为代表的欧洲逆变器企业与中国组件企业面临着非常类似的境遇。作为在中国光伏行业的混迹人士,我内心有些许不平静,我觉得我们的政府是不是应该站出来说道说道,我们行业的人士们是不是应该团结起来???值得行业和政府深思:中国救市市场是否允许欧美品牌分得一杯羹?我们拭目以待,行业和政府 是否 让 分一杯羹? 是否保护我们自己的企业?比如政府救助?欧美展开对中国组件企业双反时曾经有人提出对欧美的光伏设备和多晶硅进行反倾销调查,后来考虑到会给组件企业雪上加霜而罢议。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在下半年先后公布《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第二批金太阳示范项目等利好信息,让国内光伏市场曝出曙光动。中国政府支持的国内市场, 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市场的形式帮助一下面临困境的组件企业,而另一方面也是为生存在列强品牌夹缝中的中国本土逆变器品牌加油鼓劲
对此,业界认为,这有望成为华锐出口北美市场的助推器。今年以来,中国风电制造行业低迷,华锐风电在今年三季度更是报出了2.8亿元净亏损的业绩,这也是其四年来首现亏损。国际化是华锐风电十二五期间的第一战略。走出去成行业龙头华锐风电脱困的重要突破口。
为摆脱困境,除了在国内节流外,国外市场成其缓解压力的重要阵地。据介绍,华锐风电于2010年就已进入美国市场。
日前,华锐风电1.5MW和3MW风电机组通过了全球权威认证机构Intertek天祥集团的ETL认证。此次完成整个ETL认证仅用了大约一年,这无疑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上市准备时间,为其北美出口提速。
华锐风电品牌经理包震如是说走出去成行业龙头华锐风电脱困的重要突破口。
发布评论